當一列時速500公里的列車,快速地掠過一處寧靜的公園邊,想像中,大家一定會摀起耳朵,等待列車的離去。但事實並非如此,小孩們仍各自玩耍,媽媽懷中的小嬰兒依然安靜的睡著,坐在長板凳的老先生依舊看著報紙,全然無視於列車的經過。咦?這是怎麼回事?原來,這部列車正是目前高科技發展國家努力開發的「磁浮列車」。 磁浮列車有著快速、安靜、無污染的優點,毫無疑問的,它必將成為未來鐵路運輸系統的發展趨勢。因此,大家必須對磁浮列車有基本的認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搬運過重物的經驗呢?如果把一個很重的箱子放在地上拉,是 相當費力的,但如果能在箱子下加上輪子,則搬運起來一定能輕鬆許多,因為加了輪子之後箱子與地面接觸面積減小,摩擦力也因此減小了,相對的,我們就能以較快的速度搬運箱子。 雖然加輪子可使摩擦力減小,但畢竟輪子還是跟地面有接觸,所以在速度上還是有所限制,雖然法國TGV列車曾創下傳統軌道運輸系統時速515公里的世界紀錄,但因輪軌材料會因摩擦產生過熱現象,列車行進時發生意外的機率也相對的提高,故現今德、法、西、口等國之高鐵商業營運時速均不超過300公里。因此,若列車想要更進一步的提升速度,必須放棄傳統以車輪行駛之方式,而採用使列車「懸浮」的方式運行。而磁浮列車利用磁力將車身懸浮於軌道上,使列車本身不與地面接觸,因而完全減掉摩擦力的作用,也就是像飛機一樣漂浮在空中,只是距離地面較近而已,若再加上適當的推進動力,就能跑得相當快了。
我們再來看看搬箱子的例子吧,如果把一個沒有輪子的箱子放在地上推,一定會產生「沙~沙~」難聽刺耳的聲音,若加上輪子則聲音會小一點,但是若箱子的大小與重量跟火車一樣大,速度跟火車一樣快,就算加上了輪子,一樣會產生噪音汙染的問題,而磁浮列車與地面是完全沒有摩擦的,因此不會產生噪音汙染的問題。
若要更進一步認識磁浮列車,就一定要對「超導體」有初步的了解。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磁浮列車要使用超導體。 磁浮列車利用磁力使列車上浮,但由於列車的本身有相當的重量,若僅使用一般傳統的永久磁鐵,由於磁力太弱,無法達到使列車上浮的目的,這時候,就必須研發出一種相當特殊的磁鐵,才能使列車上浮。因此,有人就提出利用「電磁鐵」取代傳統的永久磁鐵,也就是利用電生磁的現象產生磁力,而這個方法可使列車距離軌道間產生大約一公分左右的間隙,但若要顧慮到列車行進的安全,一公分的距離是不夠的,例如遭遇到地震,使鐵軌產生搖晃,很容易就會碰觸到列車而產生危險;除此之外,在緯度比較高的地區,很可能會下雪,若列車距與鐵軌間的距離不夠,則無法避開軌道上的積雪或其他雜物,顯然電磁鐵的威力顯然還是不夠,因此總明的科學家們就採用了「超導體」作為磁浮列車上浮的工具,超導體可使列車上浮到距離軌道將近十公分左右的距離,因此在安全上就比使用電磁鐵的列車有保障許多,尤其是對於位處地震帶的台灣,若想要利用磁浮列車作為運輸工具,利用超導體的磁浮列車絕對是不二的選擇。 所謂的超導體,顧名思義,就是「超級導電的物體」,也就是說,我們傳統認為能夠導電的金屬,如鐵,鋁等,與超導體比起導電的能力,可以用「小巫見大巫」來形容。雖然這些金屬能夠導電,但電在經過這些金屬時,仍會消耗許多電力在這些金屬內。例如台北的甲先生要透過鐵線傳送10單位的電力給高雄的乙小姐當作生日禮物,高雄的乙小姐實際收到的電力可能只剩下2單位而已,相信甲先生知道後一定相當生氣;但若透過超導體來傳送這10單位的電力,則乙小姐一定可以收到甲先生從台北發送的10單位電力,電力一點都不會消失。相同的,若將超導體放置在磁浮列車上,只要一通電,電力永遠不會消失,相較於而電磁鐵只有在通電時候才具有磁性,電流一切斷磁性就會消失,顯然超導體還是略勝 一籌,並能節省許多電能。 既然超導體的威力如此強大,為什麼不廣泛的使用超導體作為導電媒介呢?原因在於超導體必須要在溫度相當低(約攝氏零下兩百七十度)的狀況才能發揮其超級導電的特性,也唯有在此時才能被稱為超導體,然而保持超級低溫就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了。就像將滾燙的熱水放在保溫瓶中並關上瓶蓋,隔了10天後再打開,水溫一定跟一般的水沒有兩樣,也就是說,傳統的保溫技術只能「減緩」冷卻的速度,並不能完完全全的將溫度維持住,同樣的,不論科學家如何設計,絕熱宮作總是無法完美。所以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提高超導電磁鐵與冷卻系統的性能,這些技術都是非常尖端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