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德麟
臺南市立大橋國民中學理化教師
「自造者」或是「創客」為時下最夯的議題之一,12年國教課綱也將生活科技從「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獨立出來和資訊科技結合成「科技領域」。國中、小的學生們生活中早就充斥著許多科技新玩意兒,也接觸過不少玩具,但他們知道其中所牽涉到的科學原理嗎?又或者隱藏著那些科技與工藝概念呢?筆者藉由兩種迥然不同但大家一定非常熟悉的童玩,一窺裡面的自造科技。
軌道組裡的設計與原理
不管是百貨公司玩具專賣店、大賣場玩具區或是夜市玩具的攤位中,都會有類似概念的軌道組(圖1),有賽車競速與爬坡的模式,也有排著隊一階一階往上爬的關卡,另外更有利用磁鐵吸引力讓企鵝跳水圈的設計。不論是那一種樣式,都牽涉到能量與機械的整合。
圖1中的車偶扮演著這組玩具的吸睛角色,不論它的造型是可愛的或浮誇的,底座都是由金屬輪軸所構成。使用金屬材質的原因有二:其一,車工光滑的表面可有效降低輪軸與軌道面之間的摩擦;其二,金屬密度大、質量也大,慣性也因而增加,當輪軸滾動時,能讓車偶在軌道上一氣呵成地走完全程。

圖1. 基本款附有3個車偶,車偶下方除了有金屬輪軸,兩側延伸出的橫桿,有其特定的功能
車偶於直線軌道上行進時並無太大問題,但是在進入彎道時,慣性的作用會使車偶偏向外側,滾輪亦有傾斜的可能(一側高、一側低)。車偶速度不宜過快,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是延長斜面長度(同時降低坡度),使金屬輪軸不致脫軌,車偶才能順利過彎。
軌道面並非平面,而是有著讓金屬滾輪在淺凹處運動的設計。另外,在組裝軌道後,原本呈現水平的軌道會因為卡榫與固定槽的位置,而讓軌道形成內外側與高低的落差。軌道由高處逐漸降低,滾輪的轉動帶動車偶前進,這是讓重力位能轉換成動能的設計(圖2)。

圖2. 軌道並非一體成型,而是透過不同形狀的搭配,將軌道組裝完成。完成之後的軌道產生高低落差,讓能量得以轉換
淺談科學概念
當高度逐漸下降,重力位能逐漸轉換成動能,車偶才能持續運動,而且不能忽略摩擦阻力所造成的負功,能量難以避免地因摩擦而損耗,造成車偶速率逐漸減緩。一不小心,就真的會「顧路」,因此車道偶爾用酒精清潔,將灰塵、微粒移除是有必要的。
斜坡式的設計到處可見,從傳統的水泥大象長鼻子溜滑梯、水上遊樂園裡的滑水道、滑雪場地的滑雪道、觀光農場裡的滑草斜坡、物流公司的包裹移送軌道到公園裡的塑膠遊具等等,處處可見斜面原理的生活科技應用。
不過,原本在高處的車偶抵達低處並停止時,已不具動能,此時運動停止,難道這種樂趣就只有一次的機會嗎?難道要自己動手將車偶移動到軌道高處再釋放嗎?當然不行,也不應該這麼設計!因此要加入能往復運動的電動機械裝置,讓循環自動呈現,而非手動。
簡單機械的運用對人類而言是一種助力,馬達與齒輪的組合讓操弄物體變得方便許多,只要能源不虞匱乏,就不用過於擔心運轉的問題。
生活科技的應用
曲軸的設計是轉化轉動動能與直線往復運動的動能,然而稍做變形後,凸輪(具有曲線輪廓或凹槽的構件)便應運而生,進而發揮「控制」的功能(圖3)。
.jpg)
圖3. 圓盤上加上短桿,變成了凸輪(曲軸的變形)。當圓盤轉動時,短桿隨之作圓周運動,帶動套於其上的平板運動
當凸輪連續且等速率轉動時,不同的徑長可使得與凸輪相依的活動部件做出固定的、規律的運動(圖4)。
有沒有發現透明平板上兩個鏤空的滑軌互相垂直?這樣設計的原因是什麼?如何互相搭配?
圖4中,當圓盤轉動時,透過短桿的帶動,能讓透明平板做出橫向與縱向的移動。但是讓車偶移至高處只需要讓平板縱向移動,並不需要橫向移動,因此加入縱向滑軌的設計,目的在讓透明平板定向,亦即提供上下往返的空間。佐以橫向滑軌的設計,目的在於短桿動作時,皆在滑軌中自由移動,不致使透明平板隨之平移。雙向且分離的滑軌搭配缺一不可,再者,滑軌長度必須大於圓盤直徑,短桿在滑軌中方能自由移動,如果軌道不夠長,圓盤也無法順暢地轉動,這些都是設計時必須融入的科技與思維。

圖4. 平板上有另一個限動的滑軌設計,讓其僅止於上下移動,協助車偶垂直向上,而不是在階梯上平移
再回到一開始的提問,由車偶兩側延伸出來的橫桿的作用是什麼?原來是讓紅色階梯內側的透明平板頂住並向上抬的小創意。在沒有電梯踏板的情形下,車偶被透明平板頂向上並滑向紅色階梯,透明平板下降時,車偶則在紅色階梯上暫待,等到下一次透明平板再往上頂著時,車偶又被頂上去,每一次循環僅能提升一階,因此在單一軌道的設計中,車偶只有先來後到,乖乖地按次序排隊,沒有超前的可能(圖5)。

圖5. 抬升的過程中,使用可升降的透明平板與固定階梯的搭配,透明平板每次的升降可讓車偶一次一階地上升
如何自造?
將車偶換成彈珠,透過凸輪讓階梯依序起伏,彈珠同樣可以逐漸往上爬到頂端再滑下來。這樣的機構透過手作,以木製工藝的面貌呈現出來,增加的是自造者的成就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超圖解機構木工玩具製作全書》一書內容,相信你絕對會被吸引住。
滾動中的音符
另外一個要介紹的就是能自動演奏的音樂盒,但是自動之前卻得要手動將發條旋緊,透過能量的轉換,讓關鍵部件動起來,才能釋放音符。轉幾圈音樂盒的發條,開始演奏清脆音樂的關鍵部件稱為機芯(圖6)。它是經過百年來的工藝技術演變與不斷地改良,才變身為可捧在手心裡的小巧物品。
圖6. 機芯總成與結構
發聲部件的設計
在音筒(drum)表面的突出點稱為撞針(pins),當撞針撥動排列得像梳子的音梳(comb),就會撥動出事先已編輯好的旋律。而底座的材質與重量、音梳的鋼質與熱處理硬度會影響音質,是其核心技術所在。
以圖7為例,鋼製的音梳有18齒,每1齒代表1個音調,長齒發出的聲音較低,短齒發出的聲音較高。快速的振動會發出聲音,而在相同時間內,短齒振動次數比長齒多。音梳的振動原理和放在桌邊鋼尺一樣,鋼尺突出桌面的部分越長,撥彈時所發出的音調越低;當突出的部分越短,撥彈時所發出的音調越高。
從圖7右下方看看音梳的另外一面,可以發現音梳每齒的厚度都不盡相同。較長的齒為了能發出更低的音調,可以透過末端配重的方式讓聲音更低沉,呈現出差異更為明顯的音階。如果不加配重處理,就得讓齒的長度變得更長,才能達到一樣的低音效果,這對漸趨「小巧」的機芯而言,並非好的設計選擇。

圖7. 隱藏在音疏另一面的配重
驅動部件的巧思
機芯殼內藏有捲曲的細長鋼片,也就是發條裝置。一端是將鋼片固定在正確位置的T型槽,另一端則是能套在旋轉桿凸點的長條型開孔。
附有六角棘輪的旋轉桿連結到發條旋鈕,透過六角棘型輪和大型齒輪內的活動爪子相扣,可在旋緊發條時,同時旋轉六角棘型輪並撥動活動爪子,這便是「上發條」時的聲音來源。這樣的旋轉動作,將彈力位能暫時儲存在具有彈性的鋼片上,爾後鬆開發條旋鈕(儲存的彈力位能釋放)時,旋轉桿開始反方向旋轉,也讓活動爪子帶動大型齒輪共同旋轉,帶動了音樂盒的演奏。
可是如果設計僅僅是這樣的單純,當大型齒輪和音筒共轉時,鬆得太快的發條是會讓音樂變成快板,甚至是聽不清楚的超快板,所以要加入減速筏(governor;圖8)來解決轉速過快的問題。
減速筏是藉由空氣阻力以達到減速目的的裝置(空氣阻力和物體速度平方呈正比)。減速筏剛開始運轉時,空氣阻力小,轉速急遽增加,但轉速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同樣隨之加大的空氣阻力,讓減速筏的轉速不再變化,也控制了音筒的轉速。另外,再與倍力齒輪組相結合,讓轉速能在短時間內提高,以維持正常的演奏速度。
圖8. 減速筏的結構與外觀
聽見幸福
音樂盒是療癒系的小物,結合了生活科技與智慧結晶,把機芯放在手中,只有自己可以獨樂,但是把它放在中空的共振箱裡,音梳的振動將透過機芯底座傳導到共振箱,透過共振讓旋律更為響亮,讓聽到的人可以一起同樂。
結語
軌道組和音樂鈴可以同時存在嗎?相信保留傳統與結合創新並不困難,當發條帶動的音樂鈴在撥弄的同時,軌道上的車偶也同時在賣力奔馳著,不啻饒富動態科學的趣味,也散發傳統設計與現代自造的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