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全球天文年」緣起 1609年,伽利略首次將望遠鏡轉向夜空,從此開啓了現代天文觀測的先河,這不僅是人類近四百年來對宇宙展開科學探索的濫觴,這個偉大創舉所引發的科技變革,更徹底地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理解與認識。2009年,是這一重要里程碑的四百週年,也正因為如此,全世界最大的天文學術機構-「國際天文聯合會」( IAU )─與「聯台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 ,共同將 2009 年定為「全球天文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這項提案是由伽利略的故鄉義大利提出,並在2007 年 12 月 20 日的第 62 屆聯合國大會上獲得正式通過。
「2009 全球天文年」的主題定為「我的宇宙,我來探索!」( The Universe ,Yours to Discover ) ,強調的是「全民參與」。的確,我們常說:「天文學,是一門最遠的科學,同時也是一門最近的科學!最遠,是因為我們所研究的星星銀河,多半都在萬千光年以外;最近,是因為這些星星銀河,我們抬頭就可以看的見。」因此,自有人類以來,夜空星象的觀察,和天體天象的紀錄就和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對一般社會大眾和各級學校的學生而言,「天文學」通常是自然科學領域中,最能夠讓人產生好奇,而使人進一步想去研習的學科。因此,「2O09 全球天文年」這個極為重要的全球性活動,將會再一次喚醒人內心深處對星空的喜悅,和對宇宙的好奇,因為它最主要的目的,就在於傳達科學發現的欣喜,同時使一般大眾都能分享知識提升的喜悅。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將用2009年整整一年的時間,來慶祝天文學和它對社會、文化、教育所帶來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動將特別強調科學教育、公眾參與,和年輕學子的投入。
1. 藉由傳播天文學和相關領域的研究歷程、批判性思考和所得的科學知識,提升一般大眾對科學的覺察力; 2.透過天文觀測經驗帶來的感動,使民眾能更願意且容易地去接觸基礎科學的概念知識; 3. 藉由國際合作的開始和刺激,幫助發展中國家的天文社群; 4. 藉由科學中心、星象館和博物館的參與,協助和提升學校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科學教育; 5. 藉由科學和科學家的現況,提供科學教育與科學相關職業的連結,長期地提升學生就讀科學及科技相關科系的興趣,和對終身學習的需求。 6. 藉由地區、區域、全.和全球性的活動,集結業餘天文學家、教育工作者和科學家,開展新的或是強化已存在的聯絡網路; 7. 在科學家的代表性上,更強化兩性平等的關係,並且鼓勵少數族群投身科學和工程相關領域的職業; 8. 藉由體認夜空黑暗的可貴以及歷史性天文景點的重要性,加強對其文化及環境上的保存與保護。 為了達成這八項目標,國際上也舉辦了多項里程碑計畫,包含了天文學 100 小時(全球網路轉播活動)、伽利略望遠鏡(動手做望遠鏡)、宇宙日記(天文學家的部落格)、宇宙的港口(單一入口網站)、女性天文學家、夜空黑暗的可貴、天文世界遺產、伽利略教師訓練計畫、宇宙的美麗(針對兒童所設計的天文活動)、從地球看宇宙─天文影像展、全球性天文發展,以及多項的特別計畫。您可以在
http: //www.astronomy2009.org/獲得更多相關資訊。
同一個地球,同一片天空! 明年一整年中,全球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將會舉辦多項活動,共同慶祝天文學在社會、教育,和文化上所帶來的衝擊,當然臺灣在這場全球盛會中也不會缺席。我們在推動「2009 全球天文年」計畫的過程中,除了積極參與國際上的全球性活動,國內的籌備工作在 2008年二月初就已經開始。我們在一系列的籌備會議中,邀請了各大專院校和中研院、各科教館所、各國家公園、各地方縣市教育局處、各地方性天文協會、中小學地科教師,和各大專院校天文社團的人員參與,結合了國內天文科學研究、教育,和推廣等各個層面的相關人員,共同規劃了一份完整的「天文年」計畫,所有參加籌備的人員和活動都已經蓄勢待發,各個面向的活動將會環繞「天文」這個尖端且迷人的主題,進行難得的科研、科教、科普三方面的大結合。
1. 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透過大學和中研院對社會開放的科學學術會議及科普演講,使社會大眾瞭解科學工作者的工作內涵和長期以來的貢獻;我們並將邀請國際上曾獲致重要研究成果的傑出學者來臺,於各大學作巡過演講,同時對社會大眾進行科普演讀;
2. 中小學教育─新編教材:以兼具科學性、趣味性、前瞻性,和生活性的方式,新編書面和網路的中小學天文輔助教材。我們將引入尖端天文新知,改編為趣味教材,讓學生接觸國際上最前緣的天文知識,提升學生對天文科學及其他自然科學領域的背景知識和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