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首頁
網站導覽
科展群傑廳
全國中小學科展
臺灣國際科展
科展回顧
科展學習區
生活科學廳
生活科學問與答
國外參考網站
科學研習月刊
生活科學補給站
教學資源廳
影音資源
優質教案
國外參考網站
趣味動畫學習區
i-show直播
分類查詢
全文檢索
科展群傑廳
科展資料
生活科學廳
問與答及補給站
教學資源廳
影音資源
作品名稱
作品摘要
指導老師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名稱
講者
全文
首頁
生活科學廳
生活科學補給站
地球科學
分類查詢
全文檢索
科展群傑廳
科展資料
生活科學廳
問與答及補給站
教學資源廳
影音資源
作品名稱
作品摘要
指導老師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名稱
講者
全文
生活科學補給站
化學
生物
健康教育
地球科學
數學
生活科技
物理
專題導言
STEAM
基隆北方四火山島探祕- 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地景資源
瀏覽人次 2437
加入最愛
文/許民陽
基隆嶼
基隆北方外海有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四個火山島,為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板塊之下,產生琉球火山島弧的向北延伸。其中基隆嶼距本島最近,由石英安山岩組成,屬於基隆火山群的一部分。基隆嶼位於基隆東北方外海約 6 公里處,為東北-西南長約1公里,西北-東南寬約450公尺的火山島,該島面積含潮汐地約 26 公頃,島嶼四面皆斷崖,陡坡臨海(有九成的坡地坡度在 60O 以上) ,最高點為 182 公尺。東側及東北側斷崖受強烈東北季風侵蝕及海浪衝擊影響,形成許多海蝕洞及海蝕地形,島嶼四周隨處可見海蝕溝;西、西南及南側由落石堆堆積成的沿海低地,為現今港口及步道所在。
在地質上,基隆嶼為是一個火山島,屬於基隆火山群中四個(棉花嶼、花瓶嶼、彭佳嶼、基隆嶼)火山島之一,原來可能和基隆火山群的其他島嶼相連,因周圍的沉積岩被海水侵蝕而去,使本島嶼及其他島嶼相隔離。全島由含角閃石、黑雲母、石英等礦物的安山岩組成,但六角形的黑雲母斑晶比基隆山的還要大,最大可達一公分以上,其噴發年代距今約一百萬年左右(陳正宏,1970)。
基隆嶼上土壤稀少,環境嚴酷,夏季乾熱而冬季更受強烈東北季風吹襲,島上的植物大部分均為貼著地匍伏生長或受風修剪形成低矮群落,也因地質、風力及水資源的缺乏等因素,而呈現典型小海島植物生態,百合、金花石蒜、石板菜、木槿、蟛蜞菊、白花蠅子草、天南星、風輪花、林投等海濱植物,種類達一百餘種,所以這裡不但是座「火山公園」,也是生態豐富的「海濱植物花園」。
1.安山岩中的礦物結晶組織
基隆嶼的安山岩為基隆火山群出現的標準石英安山岩(圖1),常見的礦物有石英(玻璃質)雲母(六角柱狀體)長石(白色圓點狀)角閃石(黑色長方形)及輝石(黑色方形)呈現標準的斑狀結晶構造,其中最大的雲母斑晶直徑達一公分左右,最顯而易見。
2.安山岩板狀節理
在小基隆嶼海防崗哨後方均可看到安山岩板狀節理構造(圖2)。
3.石英安山岩中的捕獲岩
石英安山岩中,常帶有輝石角閃安山岩、橄欖石輝石角閃安山岩等捕獲岩(圖3)(後期岩漿噴發包裹前期噴發物或是其他物質),這些捕獲岩顏色較深,抗蝕力較佳,在海岸常形成突出的差別侵蝕地貎,在小基隆嶼和跳石海岸附近最顯著。
4.海蝕隙與海蝕洞(圖4)
乘船環島一周,繞至島的東北方海面時,可見到東北風挾帶海水沿安山岩節理侵蝕形成的許多大型海蝕隙及海蝕洞,形態大部份成直立長條狀,千變萬化,洞內幽邃,因海蝕洞形成之多為懸崖地區,故僅能搭船一窺全貌。
5.跳石海岸
基隆嶼西側海岸,風浪較小,由崖壁掉落之岩塊經風浪侵蝕,形成直徑約1〜2公尺的巨礫灘,在沒有鋪設步道前,行走其上,必須一顆跳過一顆,故稱之為跳石海岸區,在此處觀看小基隆嶼及基隆、野柳地區海岸,景色絶佳。
6.落石堆(崖錐)
基隆嶼西南側海崖由於被東北季風的海浪侵襲,山崩下來或早期海軍艦炮射擊崩落的岩石向下掉落,形成4〜5個大型的落石堆(崖錐)地形,乘船繞至西南海岸觀賞時,綠草如茵的三角形落石堆特別顯著。
圖1.基隆嶼安山岩中的斑晶組織。
圖2.安山岩的板狀節理。
圖3.安山岩中顏色較深的捕獲岩。
圖4.基隆嶼東北側海崖下方的海蝕隙。
7. 植物的景觀
基隆嶼土壤稀少,環境嚴酷,夏季乾熱而冬季更受強列東北季風吹襲,島上的植物大部分均為貼著地匍匐生長或受風修剪形成低矮群落,也因地質、風力及水資源的缺乏等因素,而呈現典型小海島植物生態,例如島上最常見的榕樹(圖 5),就與台灣本島高度在四公尺以上的大不相同,另外還有海桐、麝香百合、金花石蒜、石板菜、木槿、蟛蜞菊、白花蠅子草、天南星、風輪花、林投等海濱植物,種類達一百餘種,春末五月間,百合及石板菜盛開,為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夏季則為白花蠅子草(圖 6)、木槿、海蒲姜(圖 7)盛開的季節,金花石蒜則在秋季十月左右怒放,所以這裡不但是座「火山公園」(圖 8),也是生態豐富的「海濱植物花園」,極適合發展島嶼觀光。
圖5.基隆嶼受風剪形成的低矮榕樹。
圖 6.夏天為白花繩子草盛開季節。
圖 7.海埔姜夏天綻放紫色花朵。
圖 8.基隆嶼全貌,基隆嶼幅員不大,可以 以生態特色,發展島嶼觀光。
彭佳嶼
彭佳嶼位基隆北方外海,與本島最近距離約 56.22 公里,為臺灣的極北端,也是上述基隆北方外海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四個火山島中面積最大(面積1.1413平方公里) , 地勢也較平坦的島嶼(圖9),島上最高點海拔 182 公尺。全島形狀略呈梯型,島嶼四周的東、南、北側均為斷崖,只有東北側有隆起海蝕平台,地勢較緩。考察本島最好先乘船環島一周,觀察海蝕崖各層火山噴發物剖面特性及疊覆的構造,以及發達的海蝕地形,最後在南岸短窄的碼頭下船登島考察。彭佳嶼可觀察到的地質及地形景觀主要有下列幾項:
圖9. 彭佳嶼地地形較為平坦
1.火山噴發物:由於四周海崖裸露,看見各類火山地層的標準露頭,全無人為的開發及破壞,為臺灣地區保存最佳的火山地質景觀。彭佳嶼的火山噴發物大致可分為三期:
(1)第一期以火山碎屑物為主,約在二百萬年前形成,包括火山灰與夾雜其間的粗粒至細粒火山礫, 在南岸碼頭等島處可看到此層層疊積的剖面(圖10),東北側海蝕平台旁的海崖可看到快速疊積的火山礫形成的荷重構造(圖11)。此期噴發也構成彭佳嶼最底部的岩層(圖12),上覆第二期黑色熔岩層。
圖10. 南岸碼頭火山灰與粗粒至細粒火山礫
圖11. 快速疊積的火山礫形成的荷重構造
圖12.第一期以火山碎屑構成彭佳嶼最底部的岩層
(2)第二期以黑色熔岩噴發為主,覆蓋在第一期的火山碎屑物之上,熔岩流分佈最廣在東側海崖甚為主(圖13),呈灰黑色、緻密且含多量氣孔(圖14),鉀-氬定年顯示其年代為距今160〜210萬年。
圖 13.彭佳嶼東部海蝕崖的厚層熔岩
圖 14.彭佳嶼熔岩呈灰黑色、緻密且含多量氣孔
(3)第三期噴發以厚層火山渣為主,噴發中心在本島東部的最高點(圖15),大部分已被氧化成紅色,局部具清楚層理(圖16),多孔隙的火山渣顆粒大小約 2〜10 公分(圖17),為國內難得一見的火山渣堆積層。在東北部海岸附近,可見更晚期噴發的玄武岩質岩脈(圖18)由下往上貫穿前述第一及二期噴發物而覆蓋於最頂部(圖19)。
圖 15.彭佳嶼東部的最高點的紅色火山渣與熔岩
圖 16.彭佳嶼火山渣具清楚層理
圖 17.彭佳嶼多孔隙的火山渣
圖 18.彭佳嶼東北部海岸的玄武岩質岩脈
圖19.岩脈貫穿第一及二期噴發物而覆蓋於最頂部
彭佳嶼四周均為斷崖,崖下方有許多海蝕洞發育,沿火山碎屑層發育者多為圓或半圓形(圖20),在熔岩層中發育者常因節理控制而成方形(圖21)。南岸碼頭下船處及東北海岸均有隆起海蝕平台發育,顯示地盤相對上升,尤以東北岸海蝕平台由火山碎屑及角礫構成,十分平坦寬廣(圖22),有數個大型壺穴發育(圖23)。
圖 20.沿火山碎屑層發育的圓形海蝕洞
圖 21.在熔岩層中發育方形海蝕洞
圖 22.東北海岸寬廣的隆起海蝕平台
圖 23.海蝕平台上有數個大型壺穴發育
棉花嶼
棉花嶼位距鼻頭角約46公里處面,外觀略呈橢圓形,面積約0.12平方公里。在島的東側及南側各有一個火山錐地形,因此東南部較高,北部成台地狀(圖24),全島主要由含橄欖石為主的玄武岩所構成,氬-氬定年的結果顯示島上火成岩的噴發年代約在260萬年前,另熔岩流中夾雜暗紅色及灰色火山渣(圖25)。
棉花嶼四周大部分為斷崖,斷崖下多岩礁,東海岸外有一岩礁(海蝕柱)高約25公尺,矗立於海中,稱為屏風岩,下方有海蝕洞門發育(圖26)。
圖 24.棉花嶼東南較高,北部成台地狀
圖 25.玄武岩夾雜暗紅及灰黑色火山渣
圖 26.屏風岩下方有海蝕洞門發育
花瓶嶼
花瓶嶼為基隆東北方外海,距鼻頭角約 31.72 公里,面積約 0.031 平方公里,最高點 51公尺,島嶼大致呈長方形,遠望如一隻橫倒的花瓶而得名(圖 27)。
構成花瓶嶼的岩石以輝石安山岩為主,經差風化後頂部成鋸齒狀,表面或間夾暗紅色至棗紅色類似彭佳嶼噴發的火山碎屑,島的東南側有大型海蝕洞發育(圖 28)。
棉花嶼及花瓶嶼孤懸基隆外海,亦無人類居住,常有眾多鳥類棲息。為保護兩島棲息繁衍的野生鳥類及動物環境,以及特有的火山地質、地形景觀,基隆市政府於1996年3月18日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棉花嶼及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棉花嶼陸域部分為核心區,海域部分為緩衝區,棉花嶼部分,陸域約13公頃,及其低潮線向外海延伸500公尺的海域部分約188公頃,合計201公頃。花瓶嶼部分,其中陸域部分3公頃及其低潮線向外海延伸200公尺海域的部分約22公頃,合計約25公頃。保護區的管制事項包括:禁止非法採集、騷擾、獵捕、野放或引進生物等,申請進入核心區須向基隆市政府申請核准,每年3〜9月海鳥繁殖期,進入緩衝區者亦須經基隆市政府核准。期望以上的保護措施能保護這些獨特的地景及生物資源。
圖 27.花瓶嶼如一隻橫倒的花瓶而得名
圖 28.花瓶嶼經差風化後頂部成鋸齒狀
結語
台灣許多景觀區均「過度開發」,許多天然地景、生態與植被遭破壞,不容易看到該區原始地景與生態面貌,長期管制下的基隆北方四島嶼顯得特別幸運,至今還能維持大部份的原始面貌。如何繼續在適度管制下,維持目前良好的生態面貌,又能改變遊客僅止於到此一遊的嘗鮮心態,是我們未來繼續努力的目標,更不辜負大自然盛情賜予這無限美景的美意。
參考文獻
宋聖榮(2006)。台灣的火山。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基隆市政府(2002)。基隆嶼自然生態之旅。基隆:基隆市政府建設局觀光課。
陳正宏(1990)。台灣之火成岩。台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塗明寬、張徽正(2004)。台灣地區的地質環境(一):離島地區(part 2)。地質,23(2),1-6。
許民陽(2006)。解說資源調查及解說牌規劃研究-以龜山島與基隆嶼為例,環境教育,
5,頁69-86。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特聘教授
許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