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要帶大家到苗栗去,看一看台灣造山運動後期所沈積的巨厚礫石層─頭嵙山層,和這礫石層被持 續不斷之地殼變動,擠壓形成的褶皺景觀;最後抬升露出地表的礫石層,經過高溫多雨環境下的風化作用形成 特殊的礫岩惡地景觀─火炎山。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岩層中找到大量的貝類化石,就是著名的「過港貝化石層」。(圖一、二)
頭嵙山層是日本人調查時提出來的地層名稱, 頭嵙山層廣泛地分布在西部麓山帶中,厚 度達數百公尺到一千公尺之間,是 台灣島已經形成後,經由地表發育的河流侵蝕堆積而成,沈積物以礫石為 主,由於河水的搬運和磨蝕作用,礫石的稜角在河水 中撞擊摩擦,久而久之, 礫石便常常表現出圓形到次圓 形,直徑約數公分到一公尺左右,大小不一;由於石礫與石礫間的膠結度不是很緊密,風化後,礫石中的鐵質 與空氣和水接觸而進行氧化作用,形成以三氧化二鐵為主的赭紅色土壤,稱為紅土。
圖二:火炎山的地景特色就是 峻峭的懸崖和鋸齒狀的 山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