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首頁
網站導覽
科展群傑廳
全國中小學科展
臺灣國際科展
科展回顧
科展學習區
生活科學廳
生活科學問與答
國外參考網站
科學研習月刊
生活科學補給站
教學資源廳
影音資源
優質教案
國外參考網站
趣味動畫學習區
i-show直播
分類查詢
全文檢索
科展群傑廳
科展資料
生活科學廳
問與答及補給站
教學資源廳
影音資源
作品名稱
作品摘要
指導老師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名稱
講者
全文
首頁
生活科學廳
生活科學補給站
健康教育
分類查詢
全文檢索
科展群傑廳
科展資料
生活科學廳
問與答及補給站
教學資源廳
影音資源
作品名稱
作品摘要
指導老師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名稱
講者
全文
生活科學補給站
化學
生物
健康教育
地球科學
數學
生活科技
物理
專題導言
STEAM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弄、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
瀏覽人次 16546
加入最愛
資料來源
科學研習月刊57-09
文
白榮銓 /臺中市居仁國中退休教師
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選定「後真相」(post-truth)為年度詞彙,並將其定義為是這樣的形容詞--「連結或指陳情況時,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形塑輿論(public opinion)」。可透過各種形式呈現的「真相」稱為矛盾真相(competing truths),老練的溝通者(communicator)知道如何利用真相的繁複面貌,操弄真相以塑造對自己最有利的面貌。我們應如何排除那些誤導的陳述,選擇最值得相信的真相?
本書作者麥當納(Hector Macdonald, 1973-)擁有牛津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及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MBA碩士學位。曾在金融服務、電信、製藥、農業化學、飯店、科技和健康等多個領域,擔任策略和傳播顧問,為世界頂尖企業領導者提供諮詢服務。本書探討的不只是事實真相(factual truth),凡是人們視為事實並願意照辦的信念、主張、判斷和預期,因為難以確定是否為真,所以作者皆稱之為真相。全書分為四大部:部分真相(partial truth)、主觀真相(subjective truth)、人為真相(artificial truth)和未知真相(unknown truth)。
真相只有一個?
很多人常以為自己知道的真相,就是唯一的真相。但是,即使最平淡無奇的人事物,也有其複雜性(complexity),源於這種複雜特性,儘管我們真實的陳述(true statement),仍無法傳達完整的真相(whole truth),具備這種特性的真相,稱為「部分真相」,日常生活中有那些經過簡化與選擇的部分真相例子?對人們造成的影響為何?
1986年,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推出廣告片〈觀點〉(points of view)(
影片網址
)。影片一開始,以正面角度拍攝一名光頭青年,快步跑離一輛駛向他的汽車,影片旁白說:「從一個觀點看一件事,就會產生一種印象」(An event seeing from one point of view gives one impression);然後,改以背面角度拍攝光頭青年的背影,只見他衝向走在前面的一名商人,似乎要攻擊他,或者要搶走他的公事包(圖1),這時旁白說:「從另一個觀點看,又會產生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印象」(Seen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it gives quite a different impression);最後,影片改從上方角度,往下拍攝這個場景,只見一大堆建築材料高懸在半空中,在商人頭頂上方劇烈搖晃,失去了控制,這名青年及時把商人拉到一旁,救了他一命,此時旁白說:「唯有綜觀全域,才能完全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But it's only when you get the whole picture, you can fully understand what's going on)。
圖1. 青年作勢要攻擊或搶劫商人(
圖片來源
)
這支廣告很有說服力,給許多英國觀眾留下強烈印象,認為唯有《衛報》能如實呈現世界的全貌,不會受政治動機左右,導致新聞報導流於片面。但是大部分新聞的真相,虛虛實實,真真假假,難以確定與核實,新聞媒體是否能全部迴避假新聞?是否能避免瞎子摸象,以偏蓋全,進而綜觀全局?
以藜麥(quinoa)為例,它是南美洲安第斯(Andes)山脈高地特有的穀類植物(圖2)種子,含有鎂、鐵等少量元素的無麩質(gluten free)種子,蛋白質含量比任何穀類都要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家宣稱:藜麥是完美的地球營養物質,非常適合當作太空人的食物。201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2013年訂為「國際藜麥年」,旨在讓世界關注藜麥的生物多樣性、營養價值,以及消除饑餓和貧困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圖2. 安第斯山脈的藜麥(
圖片來源
)
2006至2013年間,來自玻利維亞(Bolivia)與秘魯(Peru)的藜麥價格漲了兩倍,一開始,人們認為漲價能幫助當地的貧困農民,提升生活水準。但是新聞媒體接著報導:由於北美洲與歐洲的大量需求,害得當地居民買不起藜麥,吃不起自己的傳統主食。例如2011年3月,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有一篇報導,標題是〈藜麥的全球熱賣,在國內創造了窘境〉(Quinoa's Global Success Creates Quandary at Home),內容提到:過去五年來,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暴跌34%,兒童的慢性營養不良情況,已在藜麥種植區惡化,原因是藜麥價格上漲以及藜麥大量外銷出口。同月,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有一篇報導,標題是〈時尚的食物,造就了營養不良的玻利維亞〉(The food fad that's starving Bolivia),內容提到:藜麥被譽為西方的「超級食品」(superfood),但是那些種植它的人再也買不起了。2013年1月,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有一篇報導,標題是〈素食主義者能忍受關於藜麥的惱人真相?〉(Can vegans stomach the unpalatable truth about quinoa?),內容提到:有一種可怕的諷刺,就是安第斯農民的主食--藜麥,在國內變得過於昂貴,是因為富裕的外國人,專注於個人健康、動物福利和減少他們的碳足跡。同月,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有一篇報導,標題是〈你越愛吃藜麥,你就越傷害秘魯與玻利維亞人〉(The more you love quinoa, the more you hurt Peruvians and Bolivians),內容則引述了紐約時報和衛報的相關報導內容。
全球對於藜麥的大量需求,雖然拉升了藜麥價格,卻導致玻利維亞與秘魯當地居民處境艱難,這些陳述聽起來似乎頗有根據,再加上社群媒體、素食部落格以及健康飲食論壇等網友,大量引用這些新聞,推波助瀾,在世界各地引起更多的回響,導致崇尚健康飲食的人陷入良心危機,開始思考:是否應該停止食用來自安第斯山脈的藜麥。
這個新聞議題引起一些經濟學家的關注,並展開研究,他們實際調查秘魯家庭開支的資料,發現:藜麥在秘魯一般家庭的預算,所占比例不高;在海拔4,200公尺的高山上,其實很難栽種其他農作物,藜麥的貿易還是有助於當地居民的收入;藜麥消費量下跌34%,與價格上漲並無關聯,純粹是當地居民吃膩藜麥,想嘗試其他食物。2014年,就此議題拍攝的紀錄片《穀類之母》(The Mother Grain, 圖3)上映,該片導演韋考克斯(Michael Wilcox)說:「我曾在某些反對藜麥的討論文章中,看到『食用藜麥,會傷害玻利維亞農民』的留言,可是不吃藜麥,才真的會傷害這些農民」。
圖3. 《穀類之母》紀錄片海報(
圖片來源
)
像這樣,一些偏頗的事實與遭到誤解的數據,在缺乏正確脈絡的情形下,被串連成一套故事情節,這些說法塑造了人們對於食用藜麥的想法、心態和信念,影響他們未來對於「買什麼、說什麼、吃什麼」的行動。另外,當人們一旦確立藜麥的某種觀點,例如藜麥農業會影響安地斯山脈的環境,即使後來得知藜麥的營養非常豐富,人們很可能仍會忽略、懷疑此資訊,這就是一種「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亦即當真相彼此牴觸時,尤其新的真相,挑戰人們原有根深柢固的觀點時,就很容易被排斥。
真相可以號召他人,也可以誤導他人,而大部分議題都能推論出不只一個真相,這給了溝通者機會,溝通者可以選擇傳達的現實印象,使其符合客觀現實,也可以故意扭曲客觀現實,所以矛盾真相所造成的影響與後果,取決於人們的使用方式。
報紙常採用掩飾部分真相的新聞標題,藉以吸引讀者好奇的眼光,然後在較少人閱讀的正文內容,才還原完整真相;政治人物會使用化妝修飾的真相(spin truth),社運人士(activist)會採用最有利的真相,儘管有時候,那些真相並不足以代表全部。本書作者麥當納將溝通者分為三類:
(1)倡議者(advocate):為了實現某個有益目標,選用矛盾真相來營造某種還算正確的現實印象;
(2)誤傳者(misinformer):出於無知,散佈矛盾真相,卻在無意間扭曲了現實;
(3)誤導者(misleader):故意利用矛盾真相,來製造某種自己明知不對的現實印象。
因為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提供全方位的見解,才不得不用部分真相來溝通。倡議者與誤導者都會選擇特定真相來形塑現實,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過我們可以肯定那絕對不是全部,一定還有許多他們沒說出來的真相。
學校的歷史教科書所傳遞的內容,是否可能屬於部分真相?美國早年的奴隸制度,以及後來黑人在南方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應是美國極其重要的一段歷史。美國歷史學家麥佛森(James McPherson, 1936-)表示「當時美國某些領地尚未正式成立州政府,導致自由州和蓄奴州互不相讓,都想奪得中央政府對這些地區的奴隸廢除權,雙方始終無法獲得共識,最後才會爆發南北戰爭」。奴隸制度廢除之後,南方各州頒布了惡名昭彰的「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在所有公共場所(包含學校、公車等)實施種族隔離制度,以區隔黑人與白人,直到1965年才正式廢止。那一段期間,白人至上主義團體「三K黨」(Ku Klux Klan, KKK)橫行美國,不斷恐嚇非裔美國人、猶太人、亞裔和民權運動人士。
2010年5月,美國德州教育委員會(Texas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開會決議:採取較保守觀點的課綱,編撰高中歷史課本,蓄奴制度在南北戰爭所扮演的角色被淡化(圖4),教科書業者也無須將種族隔離法案與三K黨的行徑列入,引起很大的爭議。2014年,依據此新課綱編撰的歷史教科書出爐,將美國內戰的爆發,歸因為爭取州權(state rights)與蓄奴制度,並刻意將蓄奴制度放到最後一個原因,將其視為次要議題而非主要爭議。至於吉姆克勞法及三K黨在新版教科書,則隻字未提,導致學生無從得知該法及種族隔離制度,對於非裔美國人,曾造成極大的教育壁壘及不平等,更無法了解當時反種族隔離的激烈抗爭,對美國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
圖4. 引起爭議的2015年德州教科書,將奴隸稱為工人(
圖片來源
)
由上述可知,面對任何議題(例如食用藜麥),要多方考慮不同面向,並廣泛尋求各種平衡觀點,即使揀選部分真相來支持自己的主張,也不能歪曲你所傳達的現實印象。選擇性報導某些事件(例如歷史課本內容),塑造特定的印象,就是在運用省略真相的手段,隱藏某些重要的真相,雖然能將議題描述得更清楚,但有意無意間,可能是在誤導他人對於真相的理解。
數字不會騙人?
許多人相信數字(number)會說話,看到數字才肯相信,但很多人看不懂數字背後的意義,沒辦法像平常一樣進行批判思考。如果溝通者提出一套數字做證據,人們要如何看懂並能提出質疑?如果矛盾真相的雙方,各提出一套矛盾的數字,我們又要如何去判斷那一組數字,比較接近真相?
1991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聖博納迪諾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San Bernardino)的賀戴安(Diane Halpern)教授,以及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科倫(Stanley Coren, 1942-)教授,他們從一千多名已故加州居民的資料,調查發現:右撇子的平均死亡年齡是75歲,左撇子是66歲。他們共同在《心理學公報》(Psychological Bulletin)發表一篇論文,標題是〈慣用左手:適合生存度下降的標誌〉(Left-handedness: A marker for decreased survival fitness),摘要提到:「壽命研究顯示,左撇子的人口百分比穩定下降,所以在年齡最大的年齡組中,他們的人口比例嚴重不足。審查過去的數據,意味著這種人口趨勢是由於左撇子的壽命縮短;死亡風險之所以會升高,顯然是環境因素導致左撇子更容易出意外」,依照他們的邏輯,這是因為許多設施都是以右撇子為對象而設計(圖5),不但會造成左撇子的生活不便,甚至有可能讓他們出意外。
圖5. 對左撇子不公平的課桌椅(
圖片來源
)
同年4月,《紐約時報》報導了這篇研究論文,新聞標題是〈研究表明:左撇子可能危及生命〉(Being Left-Handed May Be Dangerous To Life, Study Says),於是報導「左撇子會英年早逝」的文章,迅速擴大蔓延開來,讓不少左撇子和其親人憂心忡忡,到底真相為何?2013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有一篇報導,標題為〈左撇子真的會英年早逝?〉(Do left-handed people really die young?),內容提到: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心理學和醫學教育系教授麥克馬納斯(Chris McManus),同時是〈右手、左手:探索不對稱的起源〉(Right hand, left hand. The origins of asymmetry in brains, bodies, atoms and cultures)一書的作者,認為:部分在加州死亡名單上的人,很可能出生時是左撇子,但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扮演並被認定為右撇子,這會扭曲賀戴安與科倫的研究結果。
即兩位學者誤解了他們在數字中發現的真相,成為真相的誤導者。在十九至二十世紀初期,左撇子總是受到人們異樣的眼光,父母親和學校往往用盡辦法,要把孩子教育成右撇子,所以相對來說,只有極少數人認為自己是左撇子。直到近代,在開明的社會風氣之下,天生慣用左手的人,比較有機會順其自然地成為左撇子,所以平均而言,在1991年時的左撇子肯定比右撇子還要年輕,死亡年齡當然小於右撇子。相似的類比例子,現在的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的平均死亡年齡,一定比非數位原民來得小,這是因為從小接觸網路世界及數位產品的人,目前年齡都低於25歲,但這不表示:做為數位原民,就有害健康。
在1991年的加州,左撇子的死亡年齡,明顯低於右撇子,這個數字是真的,然而真相卻遭人誤解;擔心自己可能活不長的左撇子,知道另一個矛盾真相,應該會比較放心,那就是相同年齡的左撇子與右撇子,享有幾乎一樣長的平均壽命。
政治人物、行銷人員和新聞記者對於數字的運用,早已熟能生巧,視情況和需要,就會讓數字看起來比實際大一點或小一點。2014年6月,對英國皇室忠心耿耿的《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有一篇報導,標題是〈真划算!皇室一年只花了你56便士〉(What a bargain! How the Royal Family costs you just 56p a year),比起全年總支出3,570萬英鎊(1英鎊等於100便士),這個數字是不是微不足道?如果想讓數字大一點,只要把時間尺度(timescale)拉長一點就行了,例如「英國政府重申承諾,將在本屆國會議員的任期內,挹注至少三億英鎊資金,來改善行人與自行車騎士的用路環境」,這個數字聽起來,是不是比每年六千萬英鎊,更讓用路人感受到政府重視用路人的權益?
2000至2012年間,修正通貨膨脹的影響後,美國的每週薪資中位數(median weekly wage)上升了0.9%;然而在同一時期,高中輟學者薪資中位數下降了7.9%,高中畢業者薪資中位數下降了4.7%;受過部分大學教育者薪資中位數下降了7.6%,擁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大學學位者的薪資中位數則下降了1.2%。簡單的說,雖然美國整體薪資中位數上升了,但是個別群體卻仍然面臨薪資下降的問題,這就是統計學上,有名的「辛普森詭論」(Simpson's paradox)例子之一。因為全體與個別群體是不同的層次,可以產生不同的結論,所以美國政治人物就能利用這種詭論,信誓旦旦地宣稱薪資上升或薪資下降。
解開「辛普森詭論」之謎的關鍵,就在於辨認「全體」與「個別群體」可能出現的差異,美國每週薪資中位數下降的情況,關鍵在於個別群體的數量會隨著時間變化。在這13年間(2000-2012年),具備大學學位的工作者增多了,高中輟學和高中畢業的工作者減少了,而擁有大學學位的薪資,通常比高中輟學和高中畢業者的薪資較高。換句話說,薪資最好的群體(大學畢業者)比薪資最差的群體(高中輟學和畢業者)多了更多人,因此,即使大學畢業者的薪資中位數下降,但是他們大幅增加的人數,還是能把整體的薪資中位數往上拉升。
醫學研究上,也出現過「辛普森詭論」的情況。1986年,為了評估治療腎結石(kidney stone)兩種方法的成功率,表1統計了腎的小結石(small stones)和腎的大結石(large stones),在兩種治療法的治療成功率和人數,括號中的分數表示「成功案例數/治療案例數」。腎結石患者中,有350例(分為group 1和group 3)接受了A治療(treatment A),採用傳統開腹外科手術;另外350例(分為group 2和group 4)接受了B治療(treatment B),採用皮腎鏡取石手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這種手術以微創方式進行,利用醫療儀器穿過皮膚進入腎臟並取出結石(圖6)。
圖6. 皮腎鏡取石手術示意(
圖片來源
)
這項研究顯示:整體而言,對於腎結石的患者,採取B治療(皮腎鏡取石手術)比A治療(傳統開腹外科手術)的成功率高(83%>78%);可是仔細檢查小結石和大結石的個別治療成功率,卻發現:皮腎鏡取石手術在小結石(group 2)和大結石(group 4)的成功率,都低於傳統開腹外科手術(87%<93%、69%<73%),由整體與個別數字所得到的結論竟然不同,這是很弔詭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呢?
再次仔細檢視表1,就能發現A、B治療方法,使用在大、小結石的案例數不同,大部分的A治療法,都是被用在不易清除的大結石,而大部分的B治療法,都是被用於比較容易清除的小結石;因為小結石不管使用那套方法,治療成功人數都很高,再加上較高的案例數(270>87),所以當我們忽略結石大小時,B治療法的整體治療成功率被拉高了。
由上述可知,誤導者操作數字的戰術,常精心挑選對自己有利的數據,讓數字大一點或小一點,以及選擇有利的數字,甚至將兩組數據的相關性(correlation),誤導為因果關係(causation),以影響人們對事情的理解。為了挖掘真相,人們在爭論過程中,為瞭解被提出來的數字及其真正意義,可以將這些數字與其他數字作對照,並且將數字納入事情的脈絡(context)中,以呈現出它實際的數值大小和意義。
綜合上述,人們渴望真相,常採用個人經驗來分析及選擇真相,但是真相並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一清二楚,大部分的議題都具有多重真相;數字不會騙人,但是騙人常常用數字,誤導者有時大玩數字遊戲,以有效證明自己的論點。我們應揭穿誤導者以謊言讓人誤入歧途的論述,鼓勵人們選用適當的真相,發揮影響力,團結群眾,激勵他人,以塑造良善的社會風氣。至於什麼是主觀真相、人為真相和未知真相?那些因素會影響這些類型的真相?這些都有待您進一步的閱讀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