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首頁
網站導覽
科展群傑廳
全國中小學科展
臺灣國際科展
科展回顧
科展學習區
生活科學廳
生活科學問與答
國外參考網站
科學研習月刊
生活科學補給站
教學資源廳
影音資源
優質教案
國外參考網站
趣味動畫學習區
i-show直播
分類查詢
全文檢索
科展群傑廳
科展資料
生活科學廳
問與答及補給站
教學資源廳
影音資源
作品名稱
作品摘要
指導老師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名稱
講者
全文
首頁
生活科學廳
生活科學補給站
分類查詢
全文檢索
科展群傑廳
科展資料
生活科學廳
問與答及補給站
教學資源廳
影音資源
作品名稱
作品摘要
指導老師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名稱
講者
全文
生活科學補給站
化學
生物
健康教育
地球科學
數學
生活科技
物理
專題導言
STEAM
奇妙的無殼蝸牛-蛞蝓
瀏覽人次 197633
加入最愛
資料來源
科學研習月刊49-7
文/鄭煜彬 臺大醫院皮膚科醫師
一、前言
自古以來,蛞蝓就是一種充滿神祕感的動物。很多人認為蛞蝓是把殼脫掉的蝸牛,因此稱牠為「無殼蝸牛」。有些人發現灑鹽好像會讓蛞蝓溶解,而且蛞蝓爬行時,彷彿會分泌無窮無盡的鼻涕,因此稱牠為「鼻涕蟲」。「無殼蝸牛」也好,「鼻涕蟲」也好,這些蛞蝓的別名其實都還說對了一部份。因為蛞蝓確實是蝸牛的近親,而且具有分泌大量黏液的能力。然而有人則把蛞蝓和海中的海蛞蝓混為一談 ,甚至把牠們認為是和水蛭一樣會吸食人血的動物,就真的是張冠李戴了。事實上蛞蝓和海蛞蝓沒有關係,也沒有水蛭這麼可怕,絕大多數的蛞蝓可都是純素食者呢!本篇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蛞蝓的一些祕密。
關於蛞蝓常見的誤解
1.蛞蝓是水蛭的一種?
許多人都覺得蛞蝓是會吸人血的水蛭,還有人甚至直接叫他草蛭。事實上,水蛭屬於環節動物門的蛭綱,和蚯蚓是近親,和軟體動物門的蛞蝓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由於污染的關係,在台灣的平地已經完全看不到水蛭出沒,不像蛞蝓仍然在都市中大量出沒。
2.對著蛞蝓灑鹽會讓蛞蝓消失?
其實蛞蝓沒有消失,只是被醃成蛞蝓乾了。由於鹽有透析蛞蝓體內水分的能力,因此沒有防水表皮的蛞蝓遇到鹽巴一不小心就脫水了。
3.蛞蝓=海蛞蝓?
蛞蝓與海蛞蝓兩種外型類似的生物都要於軟體動物門的腹足綱。蛞蝓有肺的構造,屬於有肺亞綱(Subclass Pulmonata);海蛞蝓只有鰓,屬於後鰓亞綱 ( Subclass Opisthobranchia ),已經是親緣關係相當遠的兩群動物。
二、蛞蝓的前世今生 蛞蝓的祖先是有殼蝸牛
蛞蝓和蝸牛不但是近親,長相與習性也很類似。如果我們把蝸牛的殼遮住不看,幾乎就和蛞蝓一模一樣。加上很多解剖與 DNA 的證據顯示這兩群動物確實關係匪淺,因此目前科學家們都認為蛞蝓的祖先就是有殼蝸牛。
蝸牛殼就好像一座移動城堡,可以抵禦天敵的侵襲,減少水分散失。讓蝸牛可以安心地躲在殼中進行夏眠或冬眠(圖一)。
某一種類的蛞蝓剛好介於兩者之間,只剩下一小片尚末退化完全的外殼(背盾)。這一類動物便被稱為「半蛞蝓」( Semi-Slugs ) ,這也是蛞蝓從蝸牛演化而來的活證據之一。
圖一
冬眠中的鱉甲蝸牛,箭頭可以看到蝸牛分泌出來對住殼口的薄膜,薄膜以內便是蝸牛的軟體。(鄭煜彬攝影)
蛞蝓為什麼要拋棄外殼?
擁有蝸牛殼固然好處多多,但就像買房子要花錢一樣,沒有些「本錢」還真不容易蓋出一座好房子。這些「本錢」就是自然界中的鈣質,可以用來合成蝸牛般中的主要成份─碳酸鈣。
陸地上不像海中能隨時攝取溶解在水中的鈣離子來合成碳酸鈣。很快的,有必蝸牛就開始發現牠們的「本錢」有點不夠,無法做出又大又厚的外殼。而且蝸牛殼在面對遇到步行蟲、螢火蟲幼蟲、或老鼠這此蝸牛天敵時還是無法完全保護蝸牛,有時甚至會妨礙運動與逃跑,因此有一群蝸牛的殼開始越變越小,越變越薄,最後演化為沒有殼的蛞蝓。
蛞蝓失去外殼後,就須要比蝸牛更注意保濕,不然很容易乾死。因此蛞蝓活動的地區相對於蝸牛更為陰暗潮濕,本身也會比蝸牛分泌更多黏液來防止水分散失,因此才會有「鼻涕蟲」這個別名出現。
圖二 左:斯文豪大蝸牛
Nesiohelix swinhoei(Pfeiffer,1865)。
右:台灣盾蝸牛
Aegista mackensii(Adams et Reeve,1850)。
圖三 蛞蝓外部構造圖(鄭煜彬繪製)
三、替蛞蝓驗明正身 蛞蝓在生物分類學上的位置
蛞蝓在生物的分類上屬於軟體動物門( Phylum Mollusca ) ,腹足綱 ( Class Gastropoda )的有肺亞綱 ( Subclass Pulmonata ) 。有肺亞綱除了蛞蝓外,還包括了所有觸角上有長很睛的蝸牛,例如台灣最大本土種蝸牛一斯文豪大蝸牛與造型獨特的台灣盾蝸牛(圖二)。
世界上的陸生蛞蝓雖然型態都很像,但還是可以細分成幾類。有趣的是,生物學家用來區分的方法居然是用「眼睛縮回去的方式」來把蛞蝓分為兩大類:皺足目 ( order Soleolifera ) 的蛞蝓會從觸角基部開始收縮;柄眼目( order stylommatophora )的會從觸角頂端的眼睛開始收縮:換句話說,皺足目的蛞蝓受驚時眼睛還能露在外面觀察敵人動向;柄眼目的眼睛卻會縮入觸角中,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蛞蝓的外觀相當單純。頭部可以看到明顯的視覺觸角(大觸角)與感覺觸角(小觸角),視覺觸角上方有眼睛(圖三~圖六)。和蝸牛一樣,帶有眼睛的觸角遇到強光或其他刺激時會縮回去。曾經有人做研究,發現如果把蛞蝓的視覺觸角的掉,過了一陣子蛞蝓仍可以長出新的眼睛,令人不得不讚嘆強大的再生能力。
感覺觸角之間的下方是蛞蝓的口,內有口囊腔( Buccal mass )開口,其中有幾丁質的顎和齒舌,相當於人類的牙齒 。皺足目的蛞蝓的肛門位於後端,不像一般的蝸牛在中段殼口處。蛞蝓背部是外套膜,但已經不像蝸牛一樣會製造貝殼。
蛞蝓的腹部是柔軟的腹足,腹足上有無數細微的橫紋。會形成蠕動波,是蛞蝓向前進的動力。
圖四
蛞蝓的前端有大小兩對觸角,前方一對感覺觸角較小,後方一對視覺觸角較大,上有眼睛,小觸角之間的下方為口囊腔( Buccal mass )開口,其中有幾丁質的顎和齒舌(鄭煜彬攝影)
圖五
皺足目蛞蝓遇到強光或是物理刺激時,大觸角會縮回去,收縮時觸角是從基部向內收縮回去,眼睛仍會露在外面形成一個圓球,就像鼓槌一樣。(鄭煜彬攝影)
圖六
柄眼目的蛞蝓觸角縮回時是從頂端開始向內收縮,眼睛會沒入觸角中,此時會形成圓柱狀,而非鼓槌狀。〈鄭煜彬攝影)
圖七
黏液蛞蝓科的蛞蝓的右前方有一個明顯的肺孔,直通藏在表皮下方的氣囊(台北縣,中和市,傅譯鋒攝影)
圖八 皺足蛞蝓科與黏液蛞蝓科的簡圖。皺足蛞蝓科與黏液蛞蝓科的構造上還是有一點差異,可以由外形做出區分。(鄭煜彬繪製)
蛞蝓如何呼吸?
海螺多半用鰓呼吸。蛞蝓則和蝸牛一樣,用肺室( Pulmonary chambcr ) 來取代鰓的功能,囚此可以適應陣地生活。相較於蝸牛的肺室位於蝸牛殼中.蛞蛤的肺室直接位於體內(圖七)。
肺室的開口稱為肺孔孔。黏液蛞蝓科的蛞蝓肺孔大多位於軟體的右前方,接近頭部處。皺足蛞蝓科的蛞蝓,肺室位於身體後側或退化消失,肺孔開口位於足部後端,一般不易觀察到(圖八)。
1
2
頁次
1
2
/ 2| 共2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