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首頁
網站導覽
科展群傑廳
全國中小學科展
臺灣國際科展
科展回顧
科展學習區
生活科學廳
生活科學問與答
國外參考網站
科學研習月刊
生活科學補給站
教學資源廳
影音資源
優質教案
國外參考網站
趣味動畫學習區
i-show直播
分類查詢
全文檢索
科展群傑廳
科展資料
生活科學廳
問與答及補給站
教學資源廳
影音資源
作品名稱
作品摘要
指導老師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名稱
講者
全文
首頁
生活科學廳
生活科學補給站
分類查詢
全文檢索
科展群傑廳
科展資料
生活科學廳
問與答及補給站
教學資源廳
影音資源
作品名稱
作品摘要
指導老師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資源名稱
全文
名稱
講者
全文
生活科學補給站
化學
生物
健康教育
地球科學
數學
生活科技
物理
專題導言
STEAM
糖的科學
瀏覽人次 67747
加入最愛
資料來源
科學研習月刊46-5
文/ 張毓禎/嘉義市北興國小 林大陣/嘉義市大同國小
「糖」是現代民生重要的調味品之一,而且各式各樣「糖」的種類和製品更是琳瑯滿目,例如:白糖、紅糖、果糖及糖葫蘆等(如圖 1 、 2 )。由台灣的文史資料中,可以遠溯及元朝時代,就曾經有 『 釀蔗漿為酒 』 的記載,在十七世紀初荷蘭人統治台灣時,便開始獎勵種蔗製糖,直到日據時期,開始設置製糖株式會社並附設酒精製造廠。 1970 年代台灣的製糖業達到了最顛峰,為國內賺取大量的外匯, 1980 年代台灣由農業社會邁進了工業社會,使得台灣製糖業不敷成本,只好轉而仰賴進口蔗糖。
一般市而所販售的白糖,就是學術上的「蔗精」甘蔗裹才能提製出來上的差異性,但是,蔗糖並不一定要從甘蔗裡才能提製出來,世界各地由於緯度和氣候上的差異性,製造蔗精的原料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甘蔗為主,溫帶地區則是以耐乾燥和寒冷的甜菜(又稱為糖蘿蔔)為材料。甘蔗和甜菜所蘊藏的蔗糖是怎麼形成的?其實並不是只有甘蔗和甜菜才會產生蔗糖,只要是會進行光合作用的陸生植物均可以產生蔗糖,因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葉片會吸收太陽光和二氣化碳並利用根部所吸收的水分,經過一連串的反應最後會產生葡萄糖和氧氣並合成水分,而且二份葡萄糖在酵素的協助下便可以合成一份蔗糖,有些植物還會將蔗糖再合成澱粉。甘蔗和甜菜所蘊藏的蔗糖量較一般植物高,而且較容易製作取得蔗糖,遂被選為製糖原料。
台灣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區,全年高溫多雨適合種植甘蔗,目前所生產的甘蔗主要有供搾汁用的巴西蔗(俗稱白甘蔗)、供直接啃食的生食紅甘蔗(俗稱紅甘蔗)及糖用甘蔗等三大類( 如圖 3 ~ 5 ) ,巴西蔗的水分含量高、蔗糖的濃度低,生食紅甘蔗的纖維較少、精分及水分適中,仍然不符合製糖成本。糖用甘蔗的蔗糖濃度高、水分含量較少,所以最適合製造蔗糖,由於本身纖維含量高不容易咬斷,不適合推廣用來直接啃食。在塑膠製品尚未量產以前,精用甘蔗製糖剩下的蔗渣纖維是製造隔熱蔗板和造紙的主要原料,具有多方面的經濟價值,但是,目前都已經被低成本原料所取代了。
甘蔗在植物的分類上屬禾本科單子葉草本植物,植物體主要是由根、莖、葉所組成,由於田間種植大多採用扦插方式,所以甘蔗植株靠近土壤的莖,會長出許多不定根( 如圖 6 ) ,莖則由節與節間及纖維化的外皮所組成,節所在的位置具有生長點可以長出側芽( 如圖 7 ) ,除非是要育種,否則田間種植的甘蔗大多會去除側芽,以便減少養分的分散。節間則是由一群散生狀的維管束和具有貯存能力的薄壁細胞所組成(如圖 8 )。纖維化的外皮可以作為支撐植物體之用。
葉子則是由葉鞘和具有平行脈的葉片所組成( 如圖 9 ) ,頂端葉鞘所包圍的正中心則是俗稱「甘蔗筍」的頂芽(如圖 10 )。以整棵甘蔗植株的總面積而言,葉子所佔的比例最高,依據科學家研究結果發現,甘蔗光合作用的效率相當高,甚至比熱帶雨林的平均光合作用能力還要高,對於空氣淨化的貢獻良多 。
台灣的甘蔗種植則可以區分成秋植、春植和宿根等三種,至少須經一年至一年半的生長期後,才能夠加以採收利用,通常糖用甘蔗會選擇在每年十一月下旬進入少雨季節時採收,由於莖內水分減少使得蔗糖濃度升高可以減少製糖成本。
由於甘蔗是我國農業社會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所以甘蔗的選種和育種遂成為早期生物技術發展的重點工作。甘蔗育種家利用現有的甘蔗基因,進行植株間的雜交及回交,篩選出符合我們需要的品種,收集的種原越豐富,育種成功的機會就越大。國內的生食甘蔗以拔地拉( Badila )品系為,原產於新幾內亞,經農業研究機構的改良,目前則是以埔里種(如圖 4 )和台中一號為市場主流。至於糖用甘蔗則是改良後的品種,其血緣包含有新幾內亞的高貴蔗、細莖野生蔗、以及印度蔗,具多樣化的遺傳基因,目前則是以臺蔗十號 ( ROC10 )改良而成臺蔗十六號 ( ROC16 )為主要栽培種。但是,優良品種在某一地區利用無性生殖種植數年之後,基因的表現會有退化的情形,加上病原菌發生變異或遭受新的病蟲害侵襲,也可能是甘蔗本身發生了突變,使品種的生產能力逐漸衰退,因此必須不斷尋找新的種原來育成新品種。近年來由於生物技術的進步,採用莖頂的分生組織進行組織培養,分離出無病毒的健康甘蔗種苗,提供民問種植利用。至於甘蔗的選種,在年長的蔗農間仍然流傅著「甘蔗梢的頭部生長旺盛、葉片開展姿態優美、葉片無病斑且糖分高,植株不高不矮、太高易傾倒不利機械採收、太矮則無產量、太粗太細都不好,分蘗的莖數多、蔗莖充實沒有空心及海綿狀的蒲心、抗風不易倒伏,葉鞘的毛群要少及枯葉能夠向動脫落」等外觀特徵的判斷方式。蔗糖除了是居家常用的調味品外,也是中醫醫療上重要的藥材,具有補血、益氣、促進血液循環、活血舒筋、健脾胃、化淤生新等功用,屬於味甘溫和良藥,留日是,過量的甜食容易造成肥胖,攝取過多的執分也會使正餐時食慾不振,導致營養不均衡,影響生長發育。
粗製的黑糖俗稱為紅糖,除了含有精類與氨基酸外,還包含多量礦物質,如鈣、磷、鐵、鉀、鈉與維生素群中的維生素 B1 、 B2 和菸鹼酸及助消化蔗糖酵素等。
台灣的製糖方式有台糖公司的機械化製糖與民間製糖,在製糖的過程中涵蓋了許多有趣的物理與化學原理。首先介紹台糖公司的製糖流程:甘蔗採收 → 切段 → 壓搾 → 蔗汁收集 → 清淨 → 脫色,濃縮 → 結晶 → 分蜜 → 多次再結晶與分蜜 → 收集與乾燥 → 包裝。整個流程都是以機械化完成,在精密儀器控制下 10 公斤的甘蔗約可產製 1 公斤砂糖。傳統的民間製糖沒有精密的儀器只能依賴經驗人工來製作,所以只能達到粗製糖析出,無法達到精製糖的結晶,製作的過程為:甘蔗採收 → 壓搾 → 蔗汁收集 → 過濾殘渣 → 煮糖 → 糖膏形成 → 攪拌冷卻(炒糖)→ 添加調味品 → 結塊 → 收集與乾燥 → 包裝。
台糖公司製糖的過程中常會利用石灰法(加入石灰)、碳酸法(加入二氣碳)與亞硫酸法(加入二氧化硫)來進行蔗汁中雜質的去除,並取得所需要的蔗糖種類,由於甘蔗原汁為酸性,所以會先加入鹼性的石灰進行酸鹼中和,然後煮沸放入沉澱槽靜置,讓懸浮不純的物質沉澱至液體之底部,沉澱後的蔗汁導入二氣化硫氣值進行脫色形成硫酸鹽,接著再導入二氣化碳直到飽和,此時會產生大量溶解度甚差的碳酸鈣粒子,這些碳酸鈣粒子恰好可以吸附膠體、色素及其他非糖分顆粒產生沉澱,達到降低結晶的蔗精顏色和提高清汁純度的作用。淨化與脫色過的蔗汁送至蒸發罐,利用真空減壓來加速蒸發的方式,來進行濃縮蔗汁,然後再送至結晶罐中煮糖,讓水分持續蒸發,使得結晶析出,並抽驗檢視養晶情形,此時產生的晶體會和濃縮的蔗汁混合在一起,然後再採用離心方式進行分蜜,將蔗糖晶體分離出來。若
是得到的糖晶體不合乎商業標準,則必須重新溶解製作或是充當糖種讓蔗糖作為析出的主體,繼續重複結晶與分蜜過程,直到合乎大小標準的晶體出現為止,由於剛收集到的蔗糖晶體會含有水份,包括表面附著的水、葡萄糖結合產生的水以及結晶顆粒間的游離水,必須加以乾燥才不會潮解。在不同的製造階段可得到顏色、顆粒大小和純度不同的糖顆粒,若是使用碳酸法可以得到台糖特砂(俗稱白糖),利用石灰法可以得到台糖二砂(俗稱紅糖),這兩種糖還可以送到精煉糖廠再加以純化就可形成精煉特砂、精煉細砂及二砂。
民間製糖則是採用經驗相傳,並沒有詳細的文獻紀錄,以大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的太和、瑞里和豐山地區製糖為例,每年春天在雨季來臨之前,當地居民則開始採收製糖甘蔗,山區間的甘蔗栽種以臺蔗十號為主,利用宿根保留的粗耕方式種植,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在種植牧草或是雜生的芒草,採收的甘蔗會先進行搾汁的工作( 如圖 11 ) ,
收集的蔗汁則直接放入大鍋中煮沸,沸騰過程中雜質會混合泡沫浮於蔗汁表面,利用濾網進行撈除( 如圖 12 ) ,水分一直加熱蒸發增高蔗糖的濃度,由於持續加熱,無法像台糖公司的製糖方式控制在恆溫狀態中進行,所以濃縮的蔗汁便會轉換成糖膏(如圖 13 )而非蔗糖晶體的析出,此時便是製糖成功與否的關鍵,如果加熱過快就會產生大量的焦糖或是碳化現象,使得製糖的品質下降,加上製糖過程並未進行脫色,蔗汁的顏色會逐漸加深後就會使用鍋鏟,將少許糖膏翻轉測試黏裯程度( 如圖 14 )
,合乎黏稠要求時,就必須立即熄火,並且將鍋子栘至炒糖的架子上,不斷地利用鍋鏟翻動糖膏降溫,此時也可以拌入調味料來增添口味,持續翻動糖膏直到快要凝固時,再迅速地將糖膏倒入模型中凝固( 如圖 15 ) ,待凝固後,再利用特製的刀子將糖切塊(如圖16 ) ,
就可以進行俗稱黑糖的包裝工作,以此方式生產的糖類屬於含蜜糖。含蜜糖要再更高的過飽和狀態下,以擾動起晶的方式,瞬間產生大量的晶核,然後再利用晶核產生過程中所放出的熱量,將水分蒸乾,所以產生的晶粒微小較不規則並且會團聚成塊狀,由於糖蜜和結晶未經離心分離,甘蔗汁中的雜質、氣味、營養成分也都保留在糖中(如圖 17 )。
除了上述的製糖方法外,尚有一種蔗糖濃度很高的糖類它就叫─冰糖,古代的冰糖因為沒有現代化的設備,為當時所能得到最純的結晶糖,製作方法則是採用高濃度的蔗糖溶液充當原料,經過長時間靜置蒸發,自然形成的結晶,為了能讓結晶長大,通常會利用一條棉線懸空,其下端浸泡在飽和的糖水中讓冰糖逐漸結晶和附著(俗稱為養糖)(如圖 18 )。
因此冰糖是長時間結晶所換來晶粒更大、純度更高的糖結晶,純度上幾乎和砂糖相同,最大的差異在 於晶粒大小。
糖的製造過程-除了許多物理和化學學原理外,也包含了許多植物的特殊性質。由於現今社會環保意識的抬頭及資源重複利用的理念,製糖過程也盡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台糖公司製糖機械首需為動力,會先將去年保留的部分蔗渣充當鍋爐燃料(如圖19)產生大量的高壓蒸氣來推動發電機發電,而搾汁產生的新鮮蔗渣可以繼續充當燃料,持續進行發電,發電後已經降溫的蒸氣,再做為製糖時清淨、濃縮及結晶所需要的能源。過濾及清淨階段所產生的廢料就充當發酵肥料,至於民間製糖所產生的廢棄物則是直接送至田園做為堆肥〈 如圖 20 )。
近年來由於化石能源逐漸短缺,而且燃燒會造成空氣污染,生質能的開發已經刻不容緩的議題。
在巴西,很早就發展出以甘蔗汁利用酵母菌發酵來生產酒精,並把酒精加入汽油中使用,不僅可以減少汽油的消耗,又可增加燃燒效率,高效率的光合作用可以提升空氣品質,所以甘蔗的種植和利用,即將再進入新的里程。